清晨的操场被露水浸染成深灰色,跑道上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开始第五圈变速跑。汗水沿着他的下颌线滴落,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如碎钻。这是教练离开后的第七天。七天前,教练在训练结

清晨的操场被露水浸染成深灰色,跑道上那个熟悉的身影已经开始第五圈变速跑。汗水沿着他的下颌线滴落,在初升的阳光下闪烁如碎钻。这是教练离开后的第七天。
七天前,教练在训练结束时平静地宣布了edgleave的决定——为了深造运动心理学,他需要暂时离开赛场。整个田径队陷入沉默,只有跨栏被风吹动的轻微碰撞声。对我们这些把青春钉在跑道上的少年而言,教练不仅是战术指导,更是读懂我们每个呼吸节奏的知己。他总说:“0.01秒的差距不在腿上,在眼睛里。”
没有教练的日子,我们依然在破晓前集合。起跑器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改变间距,但某种微妙的变化正在发生。有人开始主动记录大家的训练数据,有人研究起运动损伤防护。昨天,当最年轻的队员因三次抢跑濒临崩溃时,我们围成圈轮流指出他起跑姿势的细微问题——这些原本都是教练的工作。
黄昏时收到教练从国外发来的邮件,附件里是他为我们每个人制定的阶段性训练计划。他在结尾写道:“真正的edgleave不是告别,而是检验成长的必要间距。” 此刻望着跑道上自主加练的队友们,我突然明白:他留下的空缺像跳高杆,我们终要独自越过。
体育场亮起夜灯,最后一个离开的我回头望去,空荡的看台上仿佛还坐着那个熟悉的身影。有些离开是为了让运动员发现——真正的标杆从来不在场边,而在自己心里。